首页 > 安卓 

真假难辨的古玉受沁 如何能够科学地揭示真伪?

时间:2017-08-18 来源:未知 责编:

(原标题:真假难辨的古玉受沁 )

真假难辨的古玉受沁 如何能够科学地揭示真伪?

对古旧玉器的鉴定,必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。要从材料、造型、工艺、腐蚀、沁色、伤残、纹饰图案、时代风格、艺术表现形式、年代判断以及视觉效果上全面地分析研究。以上的每一项都具有上百条的鉴定证据。例如我们通过从玉器的老化受沁方面对比,能够科学地揭示真伪,表现特征的基本成因。

1.要科学地认识到,古玉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地下埋藏,会造成玉器逐渐老化受沁的基本原理。

2.玉在受沁部位的硬度和密度,随时间的久远会变得越来越低的特性。

3.由于古玉在地下埋藏,长期处于不同环境下的温度、湿度、地下水的浸泡,都会使玉器形成不同的受沁。

4.要认识到,玉石材料具有对水气的吸附和渗透的材料特性。

5.玉石材料存在着硬度、密度、净度的不均匀性,以及应力造成的裂纹。

了解和认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,便不难理解玉石的腐蚀受沁的形成,以及应该从哪些方面掌握真品老化特征的标准。要从受浸蚀方面辨别真伪,首先要经过对上万件实物进行大量的考查,用对玉石材料基本特性的了解,确定真品的特征标准和证据。

一般说玉器受沁部位的硬度、密度较低很容易受沁。或者含有杂质的材料、有裂缝的材料,当玉器受地下水的浸泡、受酸碱土质的浸蚀、受地热的熏蒸、接触不同的陪葬物品等,都会造成玉器的某个部位首先被浸蚀,出现受沁,这是玉器老化演变过程的规律。掌握古玉腐蚀受沁的结构特征和老化规律,主要有以下几项代表性的例子。

1.明清时期入土的玉器,无论地下环境多么恶劣,埋藏环境多么不好,其浸蚀和受沁相对是比较轻微的。主要表现在器物的边、棱、角出现轻微的残痕以及微黄微黑色受沁。赝品伪造轻微残痕时,采用利器撞击的方法,这种伪造的残痕部位,显现的是锋利的棱角。由于玉石材料的硬度、密度较高,而且明清玉器入土时间相对较短,因此渗透受沁比较轻微,一般黑沁色或黄色沁只是在表面。另外,器物如果存在着明显的裂纹,会形成黑黄色线,并且向纵深渗透过渡。

2.只要经过上千年埋藏的古玉,一般都会使玉器的受沁颜色和透明度产生变化。红色受沁的初期特征,是从浅红色逐渐向深红色过渡,然后从深红色慢慢过渡到棕红色,直至又变回棕黄色沁。这个时候,受沁严重的部位开始出现粉化现象。同时,玉器受沁以后,原本半透明状态的玉器,逐渐演变为微透明,随着红沁颜色越来越深,使玉器微透明度慢慢又演变成完全不透明。同时玉器的腐蚀老化受沁,也造成玉石硬度和密度慢慢降低。

虽然赝品也伪造这种红色受沁,但是用化工染料加工,颜色与真品有明显的色差别,造假沁的颜色是从红到棕黑色,这种从红到焦黑是烧烤染色造成的。赝品不但透度没有变化,硬度也没有变化。通过真伪的对比还能够找到赝品的很多造假证据。

3.真品的黑色沁,是由数条极细微黑色线条组成的,玉器受沁初期出现黑线条,随着受沁的加重,使黑线越来越密集,直到演变为全黑色。赝品采用碳素物质烧烤染色,或者用带黑皮料的进行仿冒,真与假的黑色结构、亮度、硬度都不一样。这是真伪的对比证据。

4.玉石材料都存在着一些裂纹(绺裂)。年代越久远,绺裂部位的腐蚀受沁会越严重,而且裂缝边缘出现锯齿形残痕。一般刚出土的生坑玉器,裂缝内都附着牢固的沉积物,沉积物是铲不掉的。裂缝的受沁色向周围扩散,形成从深至浅的渗透过渡。

赝品伪造这种裂缝的受沁,采用的是高温高压的强化染色技术,这种强化染色的线条,显现的是一条红线,没有向纵深渗透的颜色过渡,裂缝没有腐蚀形成的锯齿形残痕,特别是裂缝中有粘性的沉积物。

以上典型有代表性的证据能够启发我们,鉴定真与假,一定要用证据说话,当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掌握了真品的标准和证据以后,便给我们提供了科学鉴定的方法和路径。

(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古玩艺术品价格认定专家)

相关阅读

3月19日,舍得酒业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,报告显示,舍得酒业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0 81亿元,同比增长16 93[详细]
3月19日盘后晚间,舍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(SH600702,以下简称舍得酒业)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。年报显示,舍得酒业[详细]
从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,到承载丰收的农田;从繁华的都市焕新工程,到美丽的乡村新貌,首都北京的繁华与忙碌背后,有平安产险北京[详细]
以前种一口牙要一辆车,现在政策落地了,能让老百姓种得起牙,种的好牙了,还能享受免费的种牙保险。一位来泰康拜博口腔治疗张阿[详细]
 11月19日晚,由六个核桃独家特约播出的中国主持界权威赛事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主持人大赛》迎来第二赛段。前五期的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