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广州佲家】帽筒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,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,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。初始,帽筒用于置放帽子;后来,发展成为居家摆设、女儿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。帽筒以制作工艺、制式、绘画等,饱含了我国一个半世纪的民风民俗,成为雅俗共赏的古董瓷器之一。
高先生诚意出手的花卉纹帽筒,口径长12.4cm,底径长11.8cm,高28.1cm,器形饱满,瓷质玉白,色彩华丽,胎骨干燥,具有典型清末民初时代特征,为永庆长春(款)。此帽筒为传统样制,直口,筒腹,口略大于底,中空,外壁上端绘有石榴花和蝙蝠,寓意多子多福。帽筒壁身还饰有菊花和荷花,寓意品德高尚、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娆。花儿娇艳欲滴,绿叶翠绿明亮,纹饰刻法细腻,生动活泼,线条舒畅优美,颇有“风荷正举”之意境。胎壁上薄下厚,这一处理为了增加稳固性,弥补口大底小造成的重心不稳。整器古朴典雅,高贵大方,釉色温润亮丽有光泽,寓意美好,收藏价值极佳。
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。从同治、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,将中国书画艺术的“三绝”——诗、书、画,在瓷器上表现,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,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。
“浅绛”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,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,以淡赭、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,起源于元代。而浅绛彩瓷中的"浅绛",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,在瓷胎上绘出花纹,再染以淡赭和水绿、草绿、淡蓝及紫色等,经低温(650-700℃)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。
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,文化程度不高,故多数只能专工浅绛彩瓷器一种题材。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,多数兼善山水、人物或花鸟。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,工匠照描,描完后填色,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。浅绛则从图稿设计、勾画都由一人完成,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,因而粉彩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产物,而浅绛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,故粉彩板而浅绛活。高先生意欲出手的花卉纹帽筒,乃浅绛彩瓷,绘画生动有趣,纹饰精致细腻,活灵活现,美感十足。
此款花卉纹帽筒收藏价值甚佳,有一定的观赏价值,且平常还可以放鸡毛掸,插鲜花,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。
如果您想收藏高先生出手的这款花卉纹帽筒,赶紧联系广州佲家传媒询价吧!
文章及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佲家传媒受持宝人委托而发布,本文章均由持宝人提供,属持宝人个人观点之阐述(非佲家传媒之观点)。凡本文章注明“来源:XXX(非佲家传媒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佲家传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佲家传媒联系的,请致电4001014797,联系邮箱:2670519649@qq.com,官网http://www.mingjar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