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导语)
虽然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,然而中国消费者对于未来家庭经济状况的信心依然稳定,整体持乐观的态度。61%受访者认为未来其家庭经济来源将保持稳定;面临资金需求时,相比较向亲戚朋友借贷这一选择,71%的消费者更愿意考虑金融机构申请无抵押贷款——日前,平安银行携手知名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发布的《中国消费者借贷观念及借贷行为白皮书》披露上述内容。
据介绍,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大众的贷款观念以及贷款行为模式,推动消费金融创新发展,平安银行特在全国37个城市,开展了《中国消费者借贷观念及借贷行为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“白皮书”)调研项目。
消费篇
中国人更懂得运用金融工具增值资产,但消费观仍普遍稳健保守
白皮书披露,从不同区域看,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用户对未来家庭经济状况的信心表现尤其突出。从不同年龄段看,则是90后群体的信心最强,有65%的90后群体认为其未来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。平安银行方面解读称,消费者乐观的态度和信心,是中国未来消费发展的基础。
不过,即便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信心充沛,中国消费者消费观仍普遍稳健保守。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储蓄观念的影响,消费者更倾向于留有余钱。量入为出、不轻易超支的观念占主流。数据显示,68%的受访者希望手头留有余钱,50%的受访者认同在消费上量入为出、不轻易超支。
虽然当前生活必需品仍是中国消费者最主要的消费——在中国消费者近期各类消费中,服装鞋帽消费渗透率位列第一——但是旅游及3C数码产品消费的渗透率提升迅猛,分别达到65%和64%。白皮书据此认为,这显示我国消费者并不满足于仅仅填补生活必需。“提升消费品质”的趋势已经初现端倪。
整体来看,奢侈品、文化演出、医疗美容和旅游等消费的需求未来增长势头强劲,而这些需求都没有在传统的消费中体现。未来,除了衣食住行方面的基础生活需求,消费者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趋于旺盛。随着人们消费观逐渐改变,人们更愿意花钱,更懂得愉悦自己。
分年龄阶段看,80后群体的消费行为更体现他们当前以家庭为重的人生阶段特征。他们在买车、母婴用品方面的消费显著多于其他群体,尤其是在母婴用品方面。
90后群体的消费行为则显示了该群体的年龄特点,他们在3C数码产品、教育培训方面的消费更多。
白皮书指出,更积极的一面是,中国人对金融知识的掌握越来越丰富,更懂得运用金融工具进行资产增值,不断拓宽收入渠道。
贷款篇
47%受访90后愿意超前消费,多数消费者不再认为贷款有伤颜面
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,截至2016年3月,我国消费贷款余额已到达20.08万亿元人民币,人均消费贷款余额14342元。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持续增长,市场整体前景明朗。
白皮书也发现,在面对希望得到的零售商品时,部分消费者消费意愿高企。高达43%的受访者表示即使借钱或贷款也要得到想要的商品,超前消费的态度明确。对于年轻的90后群体而言,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更达到47%。
在选择贷款资金来源时,大多数的消费者表示在面临资金需求时,更愿意使用消费贷款产品。71%的消费者愿意考虑金融机构申请无抵押贷款,远远超过选择向亲戚朋友借贷的比例。在南部地区,持这一态度的消费者更达到75%。
白皮书分析,随着贷款的日益普及,许多消费者已经不认为向金融机构贷款有伤颜面,也逐渐认识到向亲朋借钱产生的“人情债”可能对双方关系产生的不利影响,宁可选择为资金付费。金融贷款机构得到消费者的认可,预示着消费者借贷观念的成熟和金融贷款市场的巨大潜力。
然而,超半数的消费者依然愿意向亲戚朋友借钱,尤其是在东部地区,愿意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的比例更高。这一数据,表明消费贷款产品的宣传推广以及对消费者借贷观念的教育,仍然任重道远。
此外,白皮书也提醒,认为消费贷款产品的“了解-使用”各个环节流程都太麻烦的受访者达半数左右。消费贷款产品“了解-使用”流程的各个环节中,消费者认为了解贷款产品信息和提交证明材料两个环节体验最差。62%和61%的受访者认为这两个环节最麻烦,显著高于其他环节。
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明显利好消费贷款产品的发展。白皮书就指出,大部分消费者希望借助线上渠道进行消费贷款产品申请。68%的受访者期望全流程线上申请、审核。
相关阅读
热门推荐